
《IBD无国界:打破禁忌,畅所欲言》

2025年5月19日是第16个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炎症性肠病(IBD)科普宣传日。今年的主题为“IBD无国界——打破禁忌,畅所欲言”(IBD Has No Borders: Breaking Taboos, Talking About It),在去年的主题IBD无国界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重点:通过鼓励公开对话来打破围绕 IBD 的沉默。
今年的主题突出了一个关键但经常被忽视的问题:谈论排便。这些对话很困难,但很有必要。IBD患者不仅面临病情带来的身体负担,还面临羞耻、孤立和害怕不被理解的情感负担。
为什么要谈论:
许多 IBD 患者由于对自己的症状感到尴尬而延迟寻求医疗帮助,后果可能很严重。
“早期诊断对于有效的患者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但延迟诊断仍然很常见。”——– Lv H.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4
科学研究表明:
——延迟诊断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例如肠道损伤增加和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围绕肠道相关症状的耻辱感和羞耻感使人们无法及时寻求帮助。
1: Lv H, Li HY, Zhang HN, Liu Y. Delayed diagnosi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ime to consider solution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4; 30(35): 3954-3958
2: Kate Muse, Emma Johnson, Annabel L. David. A Feeling of Othernes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Synthesis Exploring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Stigma in Individual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15), 8038;
IBD代表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严重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1000万人。没有治愈方法,没有已知的原因,公众对IBD患者每天勇敢应对的痛苦和慢性痛苦知之甚少。
IBD是影响消化系统的慢性(终身)炎症性疾病。累及胃肠道,造成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和乏力等症状。在克罗恩病中,炎症可能发生在胃肠道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而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炎症仅限于结肠。
大多数 IBD 患者在15至30岁之间被诊断出来,尽管任何人都可能在任何年龄被诊断出患有IBD。
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该病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关注和行动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持续攀升,我国2013年CD及UC发病率分别为0.46/10万人及1.33/10 万人,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有150万IBD患者。
1. 腹痛和胃痉挛
偶尔因胀气、胃部细菌感染甚至食物中毒引发腹痛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历剧烈、痉挛性疼痛,且疼痛一两天未缓解,或持续数周及以上反复发作,需就医查明病因。
2. 排便频率改变
每日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正常范围可从每日3-4次到每日1次)。但排便频率显著增加或减少,需就医查明病因。
3. 慢性腹泻
偶尔腹泻(稀便或水样便)很常见且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持续数周频繁腹泻,或每日多次排稀便,并伴随排便急迫感、疲劳等症状,建议咨询医生。
4. 慢性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偶尔便秘(排便困难或次数减少)属正常现象。但如果频繁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需就医检查,医生可通过检测确定病因并推荐最佳治疗方案。
5. 排便紧迫感
偶尔急需排便并冲向厕所的经历多数人都有过。但若频繁出现急迫感,或无法在到达厕所前控制排便,需咨询医生。
6. 血便或厕纸上带血
如厕时发现马桶内有血或厕纸上带血令人担忧。这可能由肛裂、痔疮或包括IBD在内的其他胃肠道疾病引起。
7. 粪便带黏液
人体包括肠道在内的许多组织会产生黏液,因此偶尔在粪便中看到少量黏液(尤其是胃肠道感染后)属正常现象。但如果频繁出现黏液便,并伴随疼痛或上述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8. 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有便意但如厕时无粪便排出的感觉称为“里急后重”。该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与医生沟通。
9. 恶心或呕吐
恶心(腹部不适或反胃)伴呕吐(俗称 “呕吐”)可能由晕车、暴饮暴食、胃肠道感染或肠梗阻等多种因素导致。若频繁恶心或呕吐,需及时就医。
肠易激综合征(IBS)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胃肠道疾病,尽管许多人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尽管存在一些相似症状,但两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式差异显著,因此准确诊断对疾病管理至关重要。
IBS属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无器质性病变或炎症,但会导致腹痛、便秘与腹泻交替、黏液便、胀气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IBS与IBD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肠道器质性炎症或损伤。IBS是功能性疾病,以症状管理为主,而IBD需针对炎症进行治疗。若出现血便、体重骤降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IBD等严重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生活质量。
1.血液与粪便检测
血液标志物(CRP、ESR)提示全身炎症。
粪便钙卫蛋白是关键指标,直接反映肠道炎症程度,升高时需进一步排查IBD,且可动态监测治疗效果。
2.内镜检查
结肠镜/消化道内镜:直观观察肠道炎症部位、获取活检组织以确诊,监测黏膜愈合情况。
胶囊内镜:无创拍摄小肠图像,覆盖传统内镜盲区。
3.影像学检查
CT/MRI:评估肠壁厚度,检测瘘管、脓肿等并发症。
钡剂造影:通过对比剂显影,排查消化道梗阻等结构性异常。
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是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种胞浆蛋白,肠道发生器质性病变时,钙卫蛋白浸润到肠壁粘膜面,粘附在粪便上。粪便钙卫蛋白作为炎性指标,其在水平含量在炎症性肠病(IBD)、结直肠癌筛查、腹泻鉴别上有临床意义。
(1)鉴别肠易激综合征(IBS)和IBD:区分器质性肠病和功能性肠病,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
(2)IBD病程监控、粘膜愈合和复发预测:粪便钙卫蛋白是目前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最好的无创指标。
(3)肠癌早期筛查:钙卫蛋白在肠癌和息肉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肠癌早期筛查的手段,灵敏度特异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