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粪便钙卫蛋白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活动的影响

今天要分享一篇近期发表于BMC胃肠病学杂志的文章,该文章旨在研究并评估荧光免疫层析法(FICA)测定的粪便钙卫蛋白(FC)与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及内镜活性的相关性,并确定预测UC临床和内镜活性的最佳临界值。共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的110例确诊UC住院患者。
以下是该文章的详细内容:
研究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以黏膜溃疡为特征,临床病程呈“缓解-复发”交替,需通过结肠镜(金标准)监测内镜活性,但该检查具有侵入性和不便性。
传统血清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因在多种炎症疾病中均升高,与肠道疾病的相关性较弱;而粪便钙卫蛋白主要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对肠道炎症特异性更高,是目前IBD诊断和管理中最常用的粪便标志物。
然而,FC检测方法尚未标准化(如常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成本高、耗时长),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大,导致UC活性评估的最佳FC临界值存在争议。荧光免疫层析法(FICA)可快速检测FC,但相关临界值报道较少,因此研究聚焦FICA测定FC在UC活性评估中的价值。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
纳入标准:① 经临床、内镜、组织学确诊为 UC;② 内镜检查前1周内完成临床数据及生化指标(FC、CRP、ESR、血红蛋白等)检测;③ FC检测在肠道准备前完成。
排除标准见下图:
最终纳入110 例 UC 患者。
2、疾病活性评估标准:
男性65例(59.09%),女性45例(40.91%);年龄均值44.05±13.83岁。
病程中位数18个月;BMI中位数22.00kg/m²。
蒙特利尔分型:E1(直肠炎)11例(10.00%);E2(左半结肠)32例(29.09%);E3(广泛结肠)67例(60.91%)。
实验室指标:FC78.12μg/g;CRP3.34mg/L;ESR10 mm/h;血红蛋白122.00 g/L。
临床缓解(pMS<3)19例(17.27%);内镜缓解(UCEIS=0)8例(7.27%)。
FC与UC临床及内镜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优于CRP和ESR,具体数据如下:
E1亚型(直肠炎)的FC与活性相关性最强( r=0.833),其次为E2(r=0.719)和E3(r=0.656):
3、 FC 最佳临界值(ROC 曲线分析)
FICA测定的FC预测UC活性的性能优于CRP 和ESR,最佳临界值及性能如下:
FC、CRP和、ESR水平预测UC患者临床活动的ROC曲线分析
临床活性(pMS 3-12)最佳临界值为≥57.38μg/g,内镜活性(UCEIS 1-8)及内镜活性(MES 1-3)最佳临界值为≥53.30μg/g。
该临界值显著低于以往ELISA检测的报道值(如以往内镜活性临界值多≥121 μg/g),原因是检测方法不同(FICA vs ELISA)。
4、临床缓解但内镜未缓解患者的FC特征
研究中11例患者表现为临床缓解(pMS<3)但内镜未缓解(UCEIS 1-4 或MES 0-1),其FC水平范围为10.00-55.65μg/g,中位数 22.28μg/g,其中90.91%的患者 FC<53.30 μg/g,且内镜表现以红斑和/或血管纹理减少为主,无严重病变。
FICA测定的FC是UC临床和内镜活性的良好预测指标,其与UCEIS、MES、pMS的相关性均显著优于CRP和ESR,尤其与内镜活性的相关性最强。
FC评估UC临床活性(pMS 3-12)建议用57.38 μg/g,评估内镜活性(UCEIS 1-8 或 MES 1-3)建议用53.30μg/g,可减少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同时确保活性患者及时干预。
临床缓解但内镜未缓解的UC患者FC多低于内镜临界值,提示FC可辅助监测,但结肠镜仍是内镜活性评估的金标准,不可完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