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一篇近期发表于《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的文章,该文章旨在探讨粪便钙卫蛋白 (FC) 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的诊断意义。共纳入杭州市儿童医院190例住院感染性腹泻患儿,分为细菌组115例、病毒组75例)及同期48名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检测三组的FC、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水平,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
结论表明,FC有助于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FC与CR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有效性、降低误诊率。
以下是该文章的详细内容:
研究背景:
感染性腹泻是儿童常见肠道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季节性强的特点。目前,主要采用粪便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等检测手段对腹泻类型进行诊断,亟需敏感度高、无创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以提高早期识别效率。
研究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 (FC) 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的诊断意义,明确其对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鉴别价值,及与其他炎症指标联合检测的效能。
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7月于杭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9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临床上可见腹泻、发热或腹痛症状;②临床资料齐全;③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以肠道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细菌性腹泻诊断标准为粪便白细胞增多,培养发现致病菌;病毒性腹泻诊断标准为抗原或核酸检出A群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或诺如病毒。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感染者;②有恶性肿瘤或先天性疾病者。根据病原体类型将患儿分为细菌组(115例)和病毒组(75 例)。选取同一时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48名儿童纳入对照组。
2、研究方法
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大便标本(用于FC检测、粪便病原体检测),采集2ml空腹静脉抗凝血(用于检测 WBC、CRP),采集2ml非抗凝血(用于检测 PCT)。
检测方法:
FC检测:粪便采样管定量取样→3000转/min室温离心5min→取90μl上清液注入测试卡→静置15-17min→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浓度。
粪便病原体检测:
细菌:粪便接种SS琼脂平板→35℃孵育18-20h→挑取可疑菌落→细菌鉴定仪鉴定+血清学分型。
病毒:乳胶层析法检测病毒抗原,或逆转录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
其他指标:WBC(血常规分析仪)、CRP(免疫比浊法)、PCT(化学发光法)。
1、三组儿童临床资料比较:
病毒组患儿中A群轮状病毒38例,诺如病毒26例,肠道腺病毒11例。三组儿童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患儿的发热及便血比例、最高体温、大便次数、粪便白细胞均显著高于病毒组,呕吐比例显著低于病毒组(P<0.05)。

2、三组儿童的炎症标志物水平比较
三组儿童的WBC、CRP、PCT、F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水平均为细菌组>病毒组>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的病原体感染患儿的F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56,P=0.036),其中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FC水平最低。


3、WBC、CRP、PCT、FC 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诊断价值
ROC曲线结果显示FC诊断细菌性腹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高于WBC和 PCT。FC联合CRP诊断的AUC为0.987,高于其他炎症指标,敏感度为93.0%,特异性为97.9%。相关性分析表明FC与WBC、CRP水平均呈正相关。

1、粪便钙卫蛋白 (FC) 有助于鉴别儿童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其水平在细菌感染中显著升高;
2、FC与CR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儿童细菌性腹泻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3、FC 作为无创生物标志物,取样方便,对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早期评估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